介绍

有很多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对任何类型的静坐感兴趣。到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的各种寺庙和修道院学习禅修的佛教徒人数之多就是证明。此外,还有拥有数百万用户的引导式静坐应用程序。

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如何将静坐作为一种常规练习,也没有多少老师会教这个。大多数的静坐老师都专注于教授方法,然而许多初学静坐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是因为常规的静坐练习不仅需要知识,最重要的方面是心态。本文将指出关于禅修的常见错误心态,并提供正确的心态,使禅修者通过长期的定期练习获得心灵的平静并且在精神上有收获。

错误心态的原因

Giving up

不受控制的初始热情

人们在开始新的尝试时,自然会有高于正常水平的热情。如果这些新的尝试有助于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问题,那么这种热情会更高。

静坐练习的潜在好处已经有许多的研究,特别是它在西方社会传播开来之后。这些潜在的好处包括精神上的警觉性,减少压力,更好的自我控制,更好的睡眠质量和其他的许多好处1。随着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它们助长了初学者的热情,使之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因此,投入禅修的努力和时间可能让有经验的禅修者感到羞愧。

然而,这些初学禅修者没有意识到,禅修类似于运动: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练出肌肉,一个人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体会到禅修的好处。短期的运动和禅修可能会带来好处,尽管是短暂的,因为他们是从零开始的,所以开始时的任何增量都比更高层次的增量容易得多。另一方面,一个初学者由于投入太多的精力会更容易造成伤害,因为对没有经过训练的身体和心施加太多压力,而且还使用了错误的方法。

不切实际的期望

这个起因与上面的起因有关。由于经历了禅修的起始益处,人们对禅修有了不现实的期望。他们觉得自己可能在禅修方面有 “天赋”,所以想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水平的念力和定力。

然而,当一个人的禅修练习开始改善时,禅修的好处会开始呈现受益递减,直到达到一个停滞期。再加上出力过度和错误的禅修方法,几乎可以保证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会达成。

不适

人们对禅修的好处常常有误解。他们被引导着相信,禅修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疾病,包括精神和身体的疾病。禅修的这些 “神奇” 好处常常被那些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他们课程的老师所宣传。这导致了许多人利用禅修来试图治愈他们的疾病,而不是寻求正当的医疗帮助。

一位神经科学家评论说,虽然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禅修对抑郁症、慢性疼痛和焦虑等疾病有好处,但其效果最多只能与现有的治疗方法不相上下2。因此,了解禅修的局限性很重要,不要盲目地相信它是万能的 “神丹妙药”。

禅修地点

不经常打坐的最常见的借口是,家里有太多的干扰因素而不利于打坐。人们想去寺庙、修道院、甚至到国外,以获得几天的禅修练习。因此,他们总是推迟禅修练习,等待机会到 “正确” 的地方去禅修。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他们长期不做任何禅修练习,因为他们太忙而没有时间去这些 “正确” 的地方禅修。

也有一些志愿者发现他们无法在寺庙和修道院打坐,因为他们在那里有职务,而造成他们的禅修练习经常被打断叫去提供帮助。这说明地方不是问题,而人对这些 “干扰” 的反应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错误心态的影响

Exasperation

泄气和疲劳过度

结合最初不受控制的热情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初学禅修者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付出过多的精力,但回报(好处)却与他们的期望不相符合。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这些人会心灰意冷,认为禅修对他们没有起到所宣传的作用。

这些人的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他们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而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大脑和身体无法跟上如此强烈的练习而慢慢开始崩溃。此外,由于过度努力,禅修的好处也开始减少,只剩纯粹的意志力在支持着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迟早会出现疲劳过度。疲劳过度的程度取决于过度努力的程度。过度努力的程度越高,疲劳过度就越严重。在严重的情况下,疲劳过度会导致一个人在余生中放弃禅修,甚至可能对禅修产生深深的憎恨。

恐惧症

当人们试图用禅修来治疗各种疾病时,由于精神和/或身体上的不适太多,会出现禅修恐惧症。如果不适感超过了该人的忍耐极限,继续禅修就会变得很可怕。当越过这个阈值时,由于害怕即将到来的不适,心灵就会绝对地选择放弃,拒绝再进行禅修的想法。

一个人一旦被恐惧症占据了,就很难摆脱它。即使向其提供有记录可查的补救措施,该人仍可能坚持不愿意再次尝试禅修。

零星的禅修

正如在 “禅修地点” 中提到的,也有一些人寻找 “正确” 的禅修地点,而不是努力去做出一些改变,使他们的家有利于禅修。改变总是困难的,所以如果没有决心和努力,家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对于在寺庙和修道院有职责的志愿者来说,也是一样的。

对于上面提到的其他起因,如果没有严重到让一个人永久停止禅修,最常见的结果是零星的禅修练习。零星的禅修练习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这个人永远不会真正地体验到长期禅修的全部好处,而由于这个原因,他永远不会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建立定期的练习。这个循环会一直以螺旋式下降,直到完全停止禅修练习为止。

因此,虽然零星的禅修练习是一种不像倦怠或恐惧症那样严重的影响,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放弃禅修练习。唯一不同的是,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最终结果。

长期禅修的心态

Long term

缓慢而轻松才能赢得比赛

禅修不是一场竞争,只有第一个达到目标的人才能获胜。相反,它的目标是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的,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通它。研究表明,定期并长期的禅修练习比不定期的、短时间的练习更有益3。因此,建立长期禅修练习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抑制热情和期望,以免让它们膨胀到无法控制的程度。设定一个时间表,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时间内禅修。

这与为自己培养一个好习惯一样,至少需要 2 个月到 8 个月的时间才能形成,这取决于个人以及该人的情况4。因此,要有耐心和毅力。尽量严格地坚持你的禅修时间表、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以使它成为一个持久的习惯。

为你的疾病寻求专业帮助

对疾病进行适当的治疗会减少禅修时的不适,从而减少对禅修产生恐惧症的机会。当一个人生病时,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这似乎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但许多人由于许多不同的原因没有这样做。相反,他们喜欢依赖 “建议”,或者干脆放任不管,直到为时已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禅修不是万能的 “神丹妙药”。即使它对一个人的某种疾病有帮助,也不意味着它能帮助另一个有同样疾病的人,因为疾病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另外,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也在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疾病,所以最好是寻求专业帮助。此外,如果不寻求专业帮助,当一个人意识到禅修没有帮助时,可能会有灾难性的结局。这是因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到那时,病情可能已经恶化,即使有适当的治疗,疾病也无法治愈了。

禅修如何帮助是作为正式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例如,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应该在寻求专业帮助以改善和稳定病情后再尝试禅修,而不是直接进入禅修,从没有受过任何心理治疗训练的禅修老师那里得到建议。他们也许能给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提供建议,但有疾病的心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就好比一个老师有能力教正常的学生,但无法教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因为这需要另一套技能和专业知识,而这是该老师无法做到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个有背部疾病的人去咨询物理治疗师,以缓解疼痛。然后,这个人可以使用能提供腰部支撑的椅子进行禅修练习,而不是盘腿坐在地板上。这样可以防止过度施压在背部,也能让禅修练习定期进行。

禅修对于许多精神疾病,如压力、抑郁症,甚至老年认知能力下降,也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5。然而,这只有在长期练习禅修的情况下才会起到作用。

对环境做出改变

有几个步骤可以使环境有利于禅修:

1) 设置一个小空间来进行禅修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需要一个能让身心与禅修联系起来的地方。这与身心将寺庙和修道院与禅修联系起来是一样的。

空间不一定要大。足够的空间让你舒适地坐在地板上或凳子上。它可以用窗帘或风屏遮盖起来。如果你要,你可以在这个空间里放置一尊小佛像或图像。

2) 告知你的家庭成员你的禅修时间表
这里要注意的关键点是沟通。在禅修过程中,如果你经常被家人打扰,那是因为你没有与他们沟通你的禅修时间表。因此,事先通知他们并将你的时间表贴在明显的地方,这可以帮助减少干扰。这可能不会立即奏效,但如果持续这样做,他们会意识到你要禅修练习的强烈愿望而会与你合作。

此外,你可以让他们在这段时间帮助你做家务,这样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禅修时光。对于喜欢在寺庙和修道院打坐的志愿者也是如此。让工作人员知道你想在规定的时间里禅修,之后你会去处理事宜。

3) 下载一个能使手机处于飞行模式的禅修应用程序
下载一个能达到 3 个目的的应用程序尤为重要:为你的禅修计时、保存记录、以及防止通知干扰你的练习。许多免费的禅修应用程序都有这 3 个功能,所以使用你喜欢的那一个,以帮助保持稳定的练习。

4) 使用笔记本和笔
有时,老式的方法比新的科技方法更有效。笔记本和笔的目的是让你记下那些无论你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去除的想法。例如,你有这种唠叨的想法,要在禅修后洗衣服,而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它都不会消失。这时,打开你的笔记本,把它记下来。你会发现,这样做之后,你的头脑就能放下它,而你就能平静地打坐。

之所以不要用手机作为记录仪器,是因为手机里有太多的干扰因素。当你从禅修应用程序切换到记事应用程序的那一刻,你可能会看到未读信息跳出来,然后你就会忙着回复信息而不是禅修。即使你在回复信息后回到禅修中,你也会发现很难将注意力带回禅修的课题上。

总结

Long-term meditation

无论你是初学禅修者还是已经禅修多年,没有进步的原因之一可以归结为有错误的禅修心态。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上述起因之一,请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然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禅修进展更加顺利。请记住,犯错不是问题,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却不做任何补救才是最大的问题。

分享佛法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