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佛教的历史将介绍从佛陀的诞生到当前时代的简要大纲。这将是一个相当沉重的阅读,但重要的是,要知道这段历史才能了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如何导致佛教成为当前的样子。

这个系列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将大量参考安东尼•肯尼迪沃德(Anothony Kennedy Warder)的书《印度佛教》1。其中会有几个争议性很高的日期和情景都会适当地注释出来。

这篇文章将讨论佛陀吧般涅槃后印度佛教的发展。这期间,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如佛教会议、分裂和战争。这些事件最终将形成佛教传扬到各个国家的形式,从而为近代的佛教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佛教议会

第一次的佛教议会是在佛陀般涅槃后约3个月,即大概公元前 486 年,在比哈尔邦(Rajgir)举行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佛陀的所有教义。这个议会有 500 名僧侣参加,而入场的要求是达到阿罗汉果位。在传统的故事中,阿难达尊者最初遇到了困难,因为他在佛陀般涅槃时才证悟了入流的果位。他必须在 3 个月内达到阿罗汉果位,才能加入议会。他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因为他必须背诵佛陀在世时所传授的所有佛法(争议性很高。憍陈如(Añña Koṇḍañña)可以代替他背诵,因为他是最资深的僧侣,从一开始就听到佛陀的所有教诲2)。

阿难达尊者在佛教议会开始时设法成为了阿罗汉,所以佛法是由他背诵的。议会是由马哈咖沙巴尊者(Mahākassapa)领导,而他向阿难达尊者提问所有的议题。因此,所有记录的教义都是以 ’我所听闻到的‘ 做开头。每次背诵后,由 500 名僧侣组成的议会都会对其进行核实和认可。《戒律篮》(Vinaya Piṭaka)是由伍巴离(Upāli)背诵的,因为他是僧尼团里纪律知识方面研究最重深的僧侣。

至于阿毗达摩篮在第一次佛教议会期间被背诵的讲法,不同佛教流派的经文中存在分歧,而西方学者也普遍认为《阿毗达摩篮》是在佛陀般涅槃 100 至 200 年后才出现的3

第二次佛教议会

佛陀般涅槃后约一百年,即公元前386年,第二次佛教议会在韦沙离(Vesālī)举行。

这是因为一群韦沙离的僧侣开始向信徒们收钱。当一位名叫亚沙(Yasa)的外来拜访僧侣反对这个做法时,此事便闹大了。亚沙敦促信徒们不要向僧侣提供钱财,而这使信徒们认为韦沙离的僧侣们是腐败的僧侣。

在亞沙拒绝 ’分享‘ 供养品后,双方都采取了召集辈分高的僧侣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共有 700 名僧侣聚集在韦沙离参加议会。议会共讨论了 10 条出家规则,但议会的关键是接受在家人信徒的钱财问题。

这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辩论,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过后,他们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这个问题。最后的结论是,韦沙离的僧侣确实违反了出家的规则,并为了重申教义再次排练了《佛法-戒律》(Dhamma-Vinaya)。

第一次分裂

在第二次佛教议会后约 35 年的公元前 351 年,在巴嗒厘子(Pāṭaliputta),一个叫大天(Mahādeva)的僧侣(争议性很高。看维基百科 ’第二次佛教会议‘4和《印度佛教》第七章 ’第一次分裂‘)提出了 5 个问题,而其中 4 个与阿罗汉果位有直接关系:

  1. 阿罗汉可以做春梦,可能是被神灵引诱;
  2. 阿罗汉可以有疑虑;
  3. 阿罗汉可以在某些方面缺乏知识;
  4. 阿罗汉可以接受他人的指导;
  5. 一个人可以因口语而进入入流果位。

结果是大多数僧侣投票赞成这些关于阿罗汉的问题,而这大多数的僧侣形成了大僧伽(Mahāsāṃghika)学派,这是大乘(Mahāyāna)佛教的起源,后来演变成金刚乘(Vajrayāna)佛教。有趣的是,支持大天僧侣的人多为辈分低的僧侣。反对这些问题的少数人,包括大多数辈分高的僧侣,形成了上座部(Sthaviravāda)学派,这就是当前上座部(Theravāda)佛教的起源。

下表显示了这两派对这 5 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问题 大僧伽学派 上座部学派
1 一位阿罗汉可以做春梦。 一位阿罗汉永远不会做春梦。
2 一位阿罗汉可以有疑虑。 一位阿罗汉可以对与佛法无关的知识产生怀疑。
3 一位阿罗汉可以在某些方面缺乏知识。 一位阿罗汉可以缺乏与佛法无关的知识。
4 一位阿罗汉可以接受另一个人的指导。 一位阿罗汉可以接受另一个人的指导、学习与佛法无关的知识。
5 一个人可以因口语而进入入流果位。 一个人可以通过说正确的口语而进入入流果位。

在经文中,佛陀和其他阿罗汉在最终成就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佛陀发现了佛法并将其传授给他人,而阿罗汉则必须从佛陀那里学习佛法才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最后,当两人都去世时,他们都被熄灭了,再也不会重生了。

因此,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大僧伽学派试图以让人更容易获得阿罗汉果位并且通过让佛陀成为全知全能和无懈可击的人而将其提升到神一样的地位来区分佛陀和阿罗汉。虽然上座部学派没有走向积极降低阿罗汉地位的极端,他们还是对佛陀进行了改造,使他也变得无所不知和无懈可击。

经过多年,直到公元前50年,各个佛教分裂学派成了型。实际数量无法核实,但普遍被认为至少有 18 个学派。《经藏篮》中的前四部经典的改动或补充相对较少,因为补充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小部(Khuddaka Nikāya)的。因此,分裂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由于对阿毗达摩论述的不同看法。

阿首咖(Asoka)国王

在阿首咖国王的一份诏书中,他自称自公元前 261 年(即他在位的第8年)起就是一名在家的佛教弟子。在佛教的记录中,一位佛教僧侣劝阿首咖国王接受了三皈依。然而,他很快又投入了战争,以巩固他的帝国。战争胜利后,阿首咖国王称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他发现,佛教中不杀生的戒律与他的行为相冲突,这使他为伤亡的人感到悲痛。此后,他加强了遵守佛教戒律的决心。

作为开始,阿首咖国王把他遵守佛教四戒的诏书,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和不说谎话,刻在帝国各地的岩石和石柱上。多年来,有许多诏书被颁布,其中一些是:

  • 废除死刑;
  • 禁止动物祭祀,而皇家厨房杀害动物也被禁止;
  • 在整个王国建立人和动物的医疗服务;
  • 要求官员每 5 年外出巡游,教导民众;
  • 教导内容包括孝道、慷慨、对众生的非暴力和节俭开支。

在所有被派往国外弘扬佛法的传教士中,最成功的是阿首咖国王前往斯里兰卡的儿子,已经出家的马兴德(Mahinda)所率领的传教士。斯里兰卡国王天爱帝须(Devanampiya Tissa)热烈地欢迎马兴德尊者,并迅速给予支持将佛教引导入该国。皇家公园大云(Mahamegha)被赠与马兴德尊者的5个僧侣小组,而这个公园后来成为著名的寺院,大寺住派(Mahavihara)。安顿下来后,马兴德尊者招他的妹妹伽蜜多(Saṅghamittā),她也出了家,来斯里兰卡建立尼姑团体。她带来了一棵来自菩提伽耶菩提树的树苗,并将其种植在大寺住派的院子里。许多僧伽罗贵族家庭,包括王室,都出家,从而为当地民众完全接受佛教铺平了道路。

在他的统治期间,阿首咖国王还试图阻止僧尼团体中的分裂现象。他下令让任何参与分裂的僧侣或尼姑逐出僧尼团,而政府官员将强制执行。起初,由于官员们的过分热心,这种阻止分裂的尝试造成了灾难性的结果。后来,阿首咖国王应邀召开了第三次佛教议会,旨在驱逐持有非佛教观点的僧尼。

阿首咖国王去世后约 50 年,孔雀帝国崩溃,而多年后,载有阿首咖国王诏书的柱子被土掩盖了。直到公元 1616 年,一个英国人发现了一根 13 米高的柱子,上面有不知名的文字。后来,人们认为它是由亚历山大大帝竖立的。尽管在印度北部还发现了其他类似的石柱,但对其没有任何行动。在公元 1830 年,英国人对印度产生了经济上的兴趣,他们开始进行考古调查以寻找印度的历史。就在那时,他们发现柱子上的文字并不属于亚历山大大帝,而是属于阿首咖国王。接下来的几年里,人们进行了挖掘,揭开了 ’阿首咖国王柱‘ 的面纱,并正确破译了其诏书5

印度佛教的时间线

日期 事件
公元前 566 年 佛陀诞生。
公元前 486 年 佛陀熄灭。
第一次佛教议会。
公元前 386 年 第二次佛教议会。
公元前 351-050 年 至少形成了 18 个佛教分裂学派。
公元前 270-231 年 阿首咖国王统治着孔雀帝国。
公元前 250 年 第三次佛教会议。
阿首咖国王派佛教传教士到其他国家,如西方的希腊王国。
阿首咖国王的儿子马兴德尊者将佛教引入斯里兰卡。
公元 0-200 年 大乘教义开始出现在印度北部,最终传播到中亚、西藏和中国。
公元 100-200 年 龙树(Nāgārjuna)尊者是大乘佛教文献中各种论文的作者,活跃在印度南部。
公元 320-467 年 那烂陀(Nālandā )大学的建立和扩大,以支持 3000 至 10,000 名僧侣。
公元 399-414 年 法显尊者从中国来到印度,收集佛教作品,并将其翻译成中文。
公元 627-645 年 玄奘尊者到印度收集佛教作品,并将其翻译成中文。
公元 1200 年 那烂陀大学被穆罕默德•本•巴赫蒂亚尔•吉尔吉(Muhammad bin Bakhtiyar Khilji)率领的土耳其军队洗劫并烧毁。据传闻,大火连续烧了 3 个月,因为那烂陀大学收藏了大量的手稿。

来源 6,7

在公元 1200 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在衰败中。土耳其军队的进攻给印度西北部的许多寺庙和修道院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它们被洗劫一空并被烧毁。与婆罗门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竞争也为后来印度佛教的消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享佛法

类似文章